全国服务热线:0510-86551667 0510-86559669 欢迎来到江阴市精诚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官网!

重庆在不同的生态空间中不同的文化形式中双行星

发布时间:2021-12-17 22:38:47 人气:5917 来源:

  实践的意义将告诉我们:人类的未来发展不只是有工业化一条道路,还有另一条与自然更加亲近、更加环保及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能解决中国的乡村振兴的问题,还可能帮助许多还没有来得及走向工业化的农业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与模式。

  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等政策;在经济建设方面,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成为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生态建设方面,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5年5月5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8年3月11日,更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宪法。这三个方面的根基都在乡村,乡村包含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因此,乡村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础,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只有在乡村才可以的实践和实现。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如果从学术角度来思考,一个新的概念便呼之欲出,即“后农业文明”的概念。因为这些战略都是针对乡村提出来的,但今天的乡村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乡村,即使我们去保护它,去重建它,都需要有一个新的视角,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来讨论。

  “后农业文明”的定义应该是: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文化性生态经济,其关键集团是生物学、环境学方面的科学家、农艺师、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人类学家、文化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等,这是一个比后工业更加庞大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相结合的队伍,其中轴原理是在建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推行生物、生态的保护和研究优先,在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中重构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创意策略优先。在这样的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的战略资源,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知识化了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识别一个新兴的社会制度时,人们不仅要根据推断的社会趋向,而且要根据成为社会中轴原理的某些明确特点,才能确立一些概念性模式。笔者之所以将“后农业文明”定义为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文化性生态经济,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园艺师、人类学家、文化人、艺术家、设计师、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以自由劳动者的身份,生活在不同的乡村空间,结合乡村的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来创造一种更绿色、更环保的新的生活方式。

  “后农业文明”将成为当下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一个概念,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还是一个可以实践的社会行为。其可以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带来一个探索和讨论的新空间。

  工业文明以来,世界通行的理论与概念都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并定义的,但“后农业文明”可以由中国学者率先提出。原因如下。

  一是西方比中国的工业要早两百多年,并在这两百多年里形成了城乡一体化格局。因此,传统的以血缘和地缘结构而成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在西方基本消失。虽然中国从20世纪初就进入工业文明,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非常缓慢,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真正加快速度的城市化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还有83%的人口生活在乡村,后来城市化的人口才慢慢超越乡村的人口,到202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也就是说,当下的中国大部分人口已经进入到城市。尽管如此,与其他发达的城镇人口相比较还是有距离的。

  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时间短,乡村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人文景观和传统的民俗文化,这是重要的。因为从文化基因来说,欧洲的文化基因源自城邦,中国的文化基因源自乡土,其所有文化的根都在乡村。因此,中国的乡村振兴不仅关乎经济,更应该关乎文化。

  三是习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与中国的乡村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在千百年的社会运行中,中国人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天地人和”“阴阳太极”等人与自然相处的大智慧,这也许是未来人类走向“绿色文明”也即“后农业文明”的价值基础。

  四是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和手工业大国,是一个手工业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每一次的社会转型都是由改变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始的。未来的智能社会,手工有可能还会回到我们的身边,成为人类手脑并用的、具有创造性的、时尚性的生产方式之一。这些在不同乡村的自然环境中发展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手工技艺,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劳动方式,还是一种具有人性和生态价值的哲学体系。

  五是“后农业文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改善,高速公路、高铁和机场的建设已经基本达到了发达的水平,在高铁和高速公路方面,甚至超越了许多发达,而且网络的覆盖面也已经基本在乡村中完成。这是“后农业文明”重要的基本条件,因为唯有如此,乡村的分散式、多中心式结构才可以得以联结并呈现出新的经济与文化的价值。

  六是的政策和战略的集中指向。如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全面复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复兴传统工艺等,无一不是指向“后农业文明”这一目标,这需要学界理论化的总结和名词概念的提出。

  当下,发达基本上已经从工业化转向了后工业化,但还有许多不发达相当多地区的人们依然生活在农业文明之中,人类社会的进化明显出现了各种不同速度的差序进化现象。但近十几年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工业化的副作用也日益显现,各种城市病正在给人类生存带来危机。

  为此,笔者在这里提出的“后农业文明”的概念,除考虑中国未来的发展外,还在思考世界上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工业化的地区,是否有必要进入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是否可以在高科技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绿色的“后农业文明”社会?如果说,蒸汽技术革命(次工业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更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结构、工作样态、生活方式进而产生了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但当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更三次工业革命)和以石墨烯、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革命(更四次工业革命),是否会改变人类现有的生存模式?如果人类在这个阶段要完成的目标就是通过网络及智能化生产,进行一场“绿色革命”的话,其道路在什么地方?其新的社会表现形式又将如何实现?

  笔者认为,这是人类重新建造和描绘未来的一个新契机。由于网络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结构正在由以往次和更二次工业时代所建构的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开始转向扁平式的分散化、小型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这样的社会结构具有某种农业时代的特征。在农业社会中,人类是生活在散点式的小型化的熟人社会中,工业化以后人们才被迁徙到由大量陌生人组成的大城市里生活,为的是在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大城市里分享资源和信息。但是今天交通和物流的方便,以及网络的普及使我们可以分散在任何地方工作和学习,在不同的生态空间中、不同的文化形式中,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而且通过网络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传统的熟人社会。在这样一个新的社会模式中,乡村应该比城市更有发展前景,这个前景就是“后农业文明”。笔者认为,中国的乡村振兴不是引导乡村向城市发展、向工业化发展,而是向小型化的乡村聚落发展。

  “后农业文明”这一名词概念的提出之所以重要,因为它还是一项可以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的意义将告诉我们:人类的未来发展不只是有工业化一条道路,还有另一条与自然更加亲近、更加环保及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能解决中国的乡村振兴的问题,还可能帮助许多还没有来得及走向工业化的农业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与模式。

  “后农业文明”的概念具有实践的可能性,可以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模式的新探索,走出一条中国式的自主创新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然,这样的理论还需要得到学界的反复讨论和论证,同时还要能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得到不断的运用与完善。在这里,笔者只是抛砖引玉,提出观点,要真正形成完整的理论还需要学界继续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东南大学艺术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更席教授)
以上信息由江阴市精诚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整理编辑,了解更多分散机,分散釜,砂磨机,真空分散机,高粘度搅拌机,双行星搅拌机,卧式砂磨机,高粘度搅拌釜信息请访问http://www.jchgjx.com/